從仁愛路出發,台北漫步一下午,再回到出發點,過馬路時,完全沒對焦,拍下景福門。回家看到這張相片,自己也嚇一大跳,這幾十年來,我第一次如此注視東門的光彩。
下面幾張是出發時拍下的照片,也是我平常眼中的東門。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306.html
◎景福門(國定古蹟)
景福門位於中山南路、凱達格蘭大道交叉路口,為台北城的古城門之一,於由位置居東,又稱「東門」。 石砌的基座,圓形的拱門,由石條砌成半圓拱的門洞,是當時台北城五座城門中,石砌工法最精緻的一座城門。
景福門的建築樣式與承恩門(北門)類似, 石砌的城座上方有厚實的磚牆,開窗少,重視防禦的功能,這反映出當時的時空背景。台北城的興建可追溯自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來台督導戰事的欽察大臣沈葆楨有感於台灣的國防地位日趨重要,於次年 (光緒元年)奏請台北設府,朝廷議可,於是開始規劃興築台北城。
光緒八年(1882年),台北城興工,光緒十年(1884年)完工,時值清法戰爭,當時北台灣為主戰場之一, 基隆及淡水均發生激烈戰事。
景福門的屋頂是屬於傳統的「歇山式」,質樸典雅,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門孔兩側加開方形窗洞, 以利於防禦。這種面貌只能從舊照片中才看得到。台灣光復後,由於各個城門逐漸老舊,政府為美化市容, 於是加以整建,當時僅有承恩門(北門)因位於計劃道路上,即將拆除,而未予改建,成為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城門。
景福門則從原先以防禦為主的碉堡型城門,被重修為宮殿式的建築,容貌已變。如今只剩城門台座、圓拱門、 門洞為當年的石材而已。逝者已矣,剩餘的部份仍然具歷史意義及價值,因此景福門終於被列入國定古蹟,予以保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