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2018絲路之旅隨筆: 西安大雁塔


隨意翻閱梁思成文章〈我們的「旅行」〉,收錄在《大拙至美 : 梁思成最美的建築文字》,原來梁思成也曾來到西安,觀賞大雁塔:


西元652年,玄奘大和尚首建五層塔。據說,大師朝印度十九年,歸國後獲皇帝敕令建此塔,收藏他帶回的經書。破土動工的那一天,他把第一鏟土撒在自己的肩上,繞場三周,喃喃祝禱。不幸的是,此塔剛剛建成,就罹於戰禍,在西元701年至西元705年間得以重建,並且建做十層。現存塔為七層。
     塔平面作正方形。通體磚構,每層外壁均有扁柱和闌額,飾以精細的浮雕和出簷大雁塔的總體輪廓在中國其他地方不太常見。與常見的凸肚形秀麗外形不同,它的上方諸層以強硬的斜線收分。它的形象明確而莊嚴,是對偉大的朝聖者及學者最恰當的紀念。
梁思成透視大雁塔的建築莊嚴之美,細節微妙之處,如正方形塔平面、扁柱、闌額、浮雕與出簷。此外,大雁塔才剛出生,就亡於戰亂;重建之後的十層塔,可能又凋零,成為現今的七層。我也認同梁思成的說法:玄奘是偉大的朝聖者及學者!   而我們的「旅行」也很難得,與高中同學一起來到到大雁塔前,向玄奘大師致敬。讀了梁思成的文字,彷彿聽到老友美麗的聲音,大雁塔,珍藏歷史、文化、藝術之美一層一層慢慢展開。






維基百科資料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大慈恩寺內,是一座7層方形佛塔。該塔是西安市內著名古蹟及標誌性建築,同時也是西安市市徽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該塔始建於唐朝永徽三年(652年),起初是玄奘為保存佛經而建造的塔,後曾因年久失修和戰亂而多次遭到損毀,至五代後唐年間才成為現在的造型。清朝康熙年間時大雁塔開始出現傾斜,直至1996年時傾斜程度甚至達到1米左右,此後經過保護才有所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得到了專門保護。1963年,大雁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時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2018絲路之旅隨筆: 武威,雕版印刷術

西夏除了從宋朝輸入漢文典籍印刷品,因為西夏文的創制,西夏自身發展一套雕版印刷,大量印製西夏文與漢文書籍,尤其以佛經為最大宗。雕版印刷成為西夏王朝重要的手工業之一,西夏滅國後,這項技術仍在涼州(現今武威)繼續發展。下圖是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看到的展品—清.《武威縣誌》雕版。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2018絲路之旅隨筆: 敦煌。莫高窟

其實敦煌不單純是佛教藝術聖地,另外還有很多古代文書,敦煌學已是現今一門顯學,吸引世界各地學者重視。早期的法國學者 伯希和(Paul Pelliot)隻身前往中亞進行探險,從敦煌帶回不少文書與繪畫到巴黎,後人也給他冠上「劫寶的漢學家」之名,例如「伯希和藏語文書1283號」,他生前未完成解讀,之後Jacque Bacot繼續修訂與完成。

 
1908年,伯希和抵達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1961年,莫高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敦煌研究院標示的年代
2018年,我第一次到敦煌莫高窟



維基百科資料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以精美的壁畫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五代西夏等歷代的興建。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伯希和(法語:Paul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法國語言學家漢學家探險家。1908年前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購買了大批敦煌文物運往法國,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老館。

敦煌研究院標示的年代是: 1994年 

莫高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四日公布







2018絲路之旅隨筆: 武威,涼州





1. 根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紀載,貞觀三年 (公元629年),三藏法師來到武威講佛法,聽眾當眾有絲路商人,聽完佛法,給了大量捐贈: "金錢、銀錢、口馬無數"....
2. 依據《絲路、游牧民與唐帝國》一書的說法,金錢是東羅馬帝國的金幣、銀錢是波斯薩珊王朝的銀幣和粟特的仿製銀幣,"口"推論是當時的奴隸 (頁 266)。


我的推論: 公元七世紀時,武威除了佛教的傳播,當時已是中西交流的重要城市,還可見到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等貿易、物流、錢幣、甚至奴隸制度。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紀載.....
貞觀三年秋八月,將欲首塗,又求祥瑞。乃夜夢見大海中有蘇迷盧山,四寶所成,極為嚴麗。意欲登山,而洪濤洶湧,又無船橃,不以為懼,乃決意而入。忽見石蓮華踴乎波外,應足而生,卻而觀之,隨足而滅。須臾至山下,又峻峭不可上。試踴身自騰,有摶飆颯至,扶而上升,到山頂,四望廓然,無複擁礙,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時年二十六也。
時有秦州僧孝達在京學《涅槃經》,功畢返鄉,遂與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蘭州伴,又隨去至蘭州。一宿,遇涼州人送官馬歸,又隨去至彼。停月餘日,道俗請開《涅槃》、《攝論》及《般若經》,法師皆為開發。
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時開講日,盛有其人,皆施珍寶,稽顙讚歎,歸還各向其君長稱歎法師之美,雲欲西來求法於婆羅門國,以是西域諸城無不預發歡心,嚴灑而待。散會之日,珍施豐厚,金錢、銀錢、口馬無數,法師受一半然燈,餘外並施諸寺。
時國政尚新,疆埸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蕃。時李大亮為涼州都督,既奉嚴敕,防禁特切。有人報亮雲:「有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亮懼,追法師問來由。法師報雲:「欲西求法。」亮聞之,逼還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