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Life is short; arts forever.



ὁ βίος βραχὺς, ἡ δὲ τέχνη μακρὴ, ὁ δὲ καιρὸς ὀξὺς, ἡ δὲ πεῖρα σφαλερὴ, ἡ δὲ κρίσις χαλεπή. δεῖ δὲ οὐ μόνον ἑωυτὸν παρέχειν τὰ δέοντα ποιεῦντα, ἀλλὰ καὶ τὸν νοσέοντα, καὶ τοὺς παρεόντας, καὶ τὰ ἔξωθεν.

Life is short, and Art long; the crisis fleeting; experience perilous, and decision difficult. The physician must not only be prepared to do what is right himself, but also to make the patient, the attendants, and externals cooperate.
________________

  • 這個暑假很沒詩意,打轉幾回,整理整理,準備開學。
  • 回到起初之心,就是學習的心,生活遇到的大事小事,都當作學習的機會。
  • 生命短暫,萬物眾生皆如此,所以,重視生命。
  • 但是,藝術卻是有恆,Hippocrates談的是醫學的藝術、技術與能力,想想,這不就是每個人精通的專業技術嗎? 要不斷練習,精益求精,因為每一種技能都像藝術,一輩子都學不完。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懷舊的散步,DNA雙螺旋方向


Although both the history of art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ave the same recent origins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learning of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our inherited habit of separating art from science goes back to the ancient division between liberal and mechanical arts. The separation has had most regrettable consequence. A principal one is our long reluctance to view the process common to both art and science in the sa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10)
_______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我開始參加各式同學會,然後,悄悄地每天進行各種懷舊的散步,老照片,老書,老街,老物....,標誌著新的開始,因為,以前的生活是依直線,現在是螺旋型,如果夠厲害,找到生命的DNA,最好依雙螺旋的方向,依著生命基因圖譜,向前行。
    傍晚,懷舊的微薄燈光打到家裡塵封已久的書架,細細地彈掉灰塵,再用刷子慢慢刷。今天順利救出三本書,還替他們合影紀念。
   遇見卡夫卡,這老頭還喬裝年輕小夥子,迷倒多少文青才子,也勉強幫垂危的書店度過一些難關。翻閱《審判》,和K先生打聲招呼,不過,存在已經不是我這把年紀想煩惱的問題,這就是歲月賞賜給我的一份厚禮。
   另外一位超級老的傢伙,伊索,超級老頑童,是我終生的好友,三不五時我就和他閒聊。
   第三本書,一本新的舊書,G. Kubler這位老兄還挺有見解,我引用第十頁的一段話,原來自古,地球人就把自然與人文分開,這種二分法真慘喔。
    我的懷舊散步,慢半拍,但是,找到「重視生命,享受生活」的雙螺旋方向,繼續向前行。
   再引用Kubler所說的生物時間與歷史時間,我把這兩股流動,看成生命與生活,倫理與美學,就是我的散步雙螺旋:

Biological time consists of uninterrupted durations of statistically predicable lengths: each organism exists from birth to death upon an expected life-span. Historical time, however, is intermittent than it is continuous, and the intervals between actions are infinitely variable in duration and content. (p.13)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日日練習感謝

日日練習感謝
   
   感謝,需要練習。
   是嗎? 感謝不是很基本嗎? 需要練習嗎? 誰不會感謝?
    我走過一所小學,看見病弱的母親,揹著發燒的小孩,趕去看醫生,小學生嘟著嘴,生氣母親走太慢。好管閒事的老師看見,要求小學生跟他的母親道歉,要謝謝母親的辛勞。但是,這位母親說,「謝謝老師,但是我的小孩正發燒,我先送他去醫院吧!」路過看見的人,都和我一樣,感慨這小學生甚麼時候才學會感謝?
   感謝不是很基本嗎? 需要練習嗎? 誰不會感謝?
   就來實驗看看。 我們和一群大學生來修習感謝的功課。
   「就從這學期開始,我們一起學習感謝。方法很簡單,請同學每天寫一則感謝的日記,字數不限。」
    第一星期,收學生的作業回來,我就認輸了,這一星期,同學的日記大同小異,可分為兩類:第一,為什麼要感謝? 第二,沒甚麼好感謝的!
   質疑與冷漠的噓聲,涼了我滿腔熱情,問號與驚嘆號的累積壓力中,我該感謝嗎? 要感謝甚麼? 還是放棄這功課?退堂鼓?
   突然,彎下腰,我撿起一疊疊的問號與嘆息,我感謝,因為這些冷言冷語打醒我,這功課不是要別人學習,是要自己練習,就從此時此刻,我也練習在遇到挫折時,要感謝。當我打開感謝的心,勇氣與力量隨之湧現,及時擊垮挫敗的聲勢。
    過了幾個星期,這群大學生似乎開始感受到感謝的無比力量,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感謝的事,感謝同學幫忙,感謝收到生日禮物,感謝老師沒小考...。感謝的美妙旋律中,這一堂課越來越美好。
    但是,我們都沒發現,這種練習變成複製,與千篇一律的作業,大家都只是為了寫作業,而不是用心練習感謝。甚至,還有人開始抄襲,華美的詞藻大量湧現,看似同學進步了,知道如何善用語言感謝,事實上,一些同學為了交差,隨意從網路抄一些句子,甚至是抄襲整篇文章,最荒謬的是,有些同學抄的東西都一模一樣。這個練習,居然助長剽竊的行為,能不傷心? 這個「感謝練習」似乎徹底失敗了。
    失望,因為抄襲的行為,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毀了文字語言美好的功用。當信任消失,就很難走下去。當文字不再乘載正面果效,負面的力道就會傷人。
    失望,甚至到絕望。好長一段時間,我似乎走入死蔭的幽谷,一種傷痛,一筆一畫刻進我的心,淌血的心,我快窒息。
    在宣布放棄的前一刻,聽到嘲笑的刺耳頻率,「你不是要練習感謝,怎麼很久沒聽見你的感謝?
    這時要我怎麼感謝? 但是,這是我的功課啊。我感謝,很小聲,很無奈,「感謝這個實驗可能要終止了,感謝我遇到這麼傷心的事,感謝同學抄襲....
  奇怪,為什麼要感謝同學抄襲? 這時我明白,不論遇到甚麼事都要感謝,因為感謝可以激發我們反思的能力。
    感謝同學抄襲,所以我們知道他們其實完全缺乏自信,所以不知道如何善用文字,表達自己。所以,我們得重新開始,學習用最樸實、簡單的方式說出感謝,用心表達感謝。練習擺脫多餘無用的詞彙化妝表面,練習老實面對內在。我想說「謝謝媽媽,早上煮稀飯給我吃。」就這麼簡單,說太多,就是矯情。
   回到我們的感謝功課,或許我們都沒建立好正確的態度,這是學習,不是比賽。每個人在學習感謝中更認識自己,萬萬不可只是為了得高分,不擇手段。練習感謝,練習看見自己,看見世界的美與好。
   一學期過了,我和同學一起跌到與創傷過幾次,很感謝這群大學生教我一件事: 感謝,需要不斷學習。

   我想再強調一次,感謝,需要時時學習。至今,我還沒通盤學會,還在努力學習當中。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七月

七月啊 
你竟如此  悶著   憂著
你    大膽
一下子呼風   一下子喚雨
你    狂怒
沸騰的氣憤  蔓延  捲天鋪地
但   你還是解不開   
躲在樹蔭隙縫
沉思  打盹
整理燒壞的記憶空間
藏在乾急的溪流之化外
偷笑  竊喜
空蕩蕩地晃著  
奪目的太陽金牌
但  你竟如此悶著   憂著
數算如詩的二十四小時
你的詩  
陷入阿茲海默
敘述三十一日的故事
你的傳奇
卡在癌細胞擠兌中

七月啊  你竟如此悶著   憂著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自遊

海  兀自拍打
永恆一小步
他的腳  竟刻在海角
天涯都是足跡
來自宇宙國度
守著一朵不開花的果子
一笑  一故事
海水  洗盡眼淚
青光眼和白內障共遊
那日  游在天空的美人魚
高歌  火車快飛
數著老舊鐵馬的轉輪
奔馳  逐日
穿越海洋
捲進地平線之外
一眨眼  換幕
沒有鞠躬致謝的餘圜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我思倫理美學: 二元相對,不是二元對立

二元結構

上/下
高/低
長官/下屬
生/死
自由/奴隸
好/壞
是/非
東/西
/富
自我/他人

都是相對,互動,互相影響,而非絕對,不是對立。

倫理美學,第一原則,不輕視任何人,或是看扁任何角度。

第二原則,觀察二元結構,它們是相對,互動,互相影響,而非絕對,也不是對立。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走過西概課

Long time is frozen at the point of ago,
which demonstrates its own golden ratio.
Just an irrational number of rationality
initiates an unimaginable trip of human imagination.

All are invited; yet few would like to attend
such an over-sized banquet at a broiling space.
Page by page, word by word, neither guests 
nor hosts save a breath in-between and hereafter.

Heated dishes fresh up the sweltering souls,
once wandering around with hungry stomachs.
No one is slighted, though a farewell party often 
takes place unknowingly and unwillingly.

Delicious tastes, tell me why do you simply show 
up between pages of this most voluminous cosmos? 

小記 我總覺得自個在西概這門課中學習,越學越多,如蘇東坡說的那詞,我在這門課看見大地與人間的無盡藏。這幾天閱讀同學的期末成果,有幾篇我看了不下十次,在同學的心思中,再度回味我們穿越課堂的點點滴滴。我最感動的是,很多同學都察覺到我們都學習不用東/西,高/低,是/非....等絕對的二元對立閱讀作品與思考,現在我們讀西方文學,但,沒必要囿限在中---西這種狹隘的框架,這是世界觀的基礎,電影Agora,也用好幾個鏡頭提醒觀看者,角度決定視野! 

   幾年前我開始開西概這門課,純粹就是工作。但,漸漸地,這門課打動我,開始用心完成每一堂課。課程的第一個轉變是,每學期有個中心理念,這幾學期我曾設定: 趣味、追求美好、世界觀、感謝與欣賞(Appreciate!)等等,做為大家一起追求與實踐的目標。因為,我知道讀書會累、生活難免有挫折、未來人生還有很多未知的考驗,一個理念,是每一日每一刻的支撐點。這個用心,改變課的內涵與意義。我沒有走所謂的「主流」方法,因為我深信用心最重要。

    我們一直從倫理與美學出發,但是,這兩個詞本來很空洞,像是個口號。直到去年我閱讀Simone Weil,發覺倫理與美學不該是兩件事,放在理論層次,是尊重每一種觀察角度的倫理美學;而具體的實踐,是不輕視任何人的美的倫理學。我暫時借用王賀白老師的說法,這是個倫理學的黃金比例:


根據韋依的詮釋,耶穌基督是古希臘文明奮力思考的黃金比例第一人,這個黃金比例是:不逃避命運、不崇拜力量、不仇恨敵人,以及不輕視不幸的人。然後,就我所知,韋依是20世紀再現這樣比例的人。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Last moments

又是期末,上學期期末考週,存心嘲弄,塗鴉商籟小曲,這學期末,參加一個重要的告別式,感冒纏身,糾結更多的思緒,一時之間,沒法打開:


Last moments
Is the last moment countable?
Its plural form rings eternally,
yet the repeated last moments last 
and hurt deeply the undying soul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學期的體會:

Last Moment

How distant is the gap between now and
The Last Moment; silently approaching
False alarms come up and down and
Banish automatically Your warning....

Who can decide the ending of endless game,
playing each instant but flipping nowhere?
Pleasure surges whenever perceiving what came
and passed by accidentally over there...

Forever never happens timely--otherwise
Finality will announce its victorious defeat.
Yet any accomplishment turning clockwise
will arrive at an invisible spot under feet.

Toll is coming, yet unheard of then.
Hope lingers no matter how long within lens.


http://2013etude.blogspot.tw/2014/01/20140113.html 

自由


選擇,不一定自由。

太多的選擇,無盡地奴役焦慮的心。
享受每一刻,每一步,每一個呼吸,真自由。


自由,還要選擇?
倘若如此,怎麼走得下去?

只是,
人生,就是太多選擇,
自由,放下選擇的重擔。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無法說聲再見

這夜
是無法度   無法過
重重的心
扛不動了  抬不起了

怎麼可以錯過
又錯過
再錯過
以為上一次說的再見
會兌現
在過去的未來
但如今
消失   就在看不到的一點

來來去去
終究
沒有再見
無法再說聲  再見
徹徹底底   錯   過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新生南路。我思考正義的要素

從小我就常常漫步在新生南路,除了因為這兒的各級學校,小學到大學,但我更喜歡看這裡的「國際觀」,各種特色建築,各種宗教文化都在這條路上生根發展。新生南路,啟發我思考平等的美學與平衡的倫理學。

正好,我們上星期討論的主題: 正義的要素。這是一個大題目,是需要更多時間反省與探索,我整理一點目前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我很佩服大部分同學都很認真思索這一問題,提供很多思考的方向。同學已經從法治、社會、宗教等面向,並加入不同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作為討論的座標軸,除此之外,我還想問,是不是也可以從美學與倫理學的角度思索正義呢? 

例如,倫理學,從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平衡開始,在這基礎下,制定的法規與禮儀就是正義的展現。美學的觀點,是動態的,是相對的。首先,美學的相對前提是,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與角度,所以,美學的平等觀是不看輕任何人,尊重每個人的視角。


第二,美學是動態的,所以,當一個靜止的狀態,如果必須加入一個新的元素時,或是一個新的觀點時,必須允許整體構圖的改變,甚至是重新建立架構。

如果用上面兩個層次,重新閱讀Aeschylus的三部曲,甚至閱讀我們每天的生活與社會環境,是不是有新的體會?

目前我嘗試不用「中心思想」的模式思考,如果是美學的平等觀,基本上是打破「中心-邊緣」的對立,而是以相對與尊重為最基本出發點。 

同學問我: 因為美學是動態的,是相對的,所以他不會有個固定不變的準則,而是一個包容而且可以不斷更新與重建的架構?

回應: 有準則,建立在共同約定的公約。如果要接受新元素加入時,若有必要,架構是需要微調的。我們可以把它想成寫作文,即使大綱已經完善,若有新的想法,而且必須被加入,大綱是需要調整的。Aeschylus的三部曲,就是在調整那個架構。所以,當時的民主投票,是他們加入的新公約。當發現投票無法解決,他們並不是否定這系統,而是加入新的元素,「第三者中立的仲裁者」雅典娜判定,並由她調和復仇女神與人民之間的觀點。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What we seek, at the deepest level, is inwardly to resemble, rather than physically to possess, the objects and places that touch us through their beauty.”
Alain de Botton,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can we build a house of happiness? 
how much will it cost? 

or can we house happiness inside the huge building? 
can we afford it?

i would like to be along with happiness,
who is just around,
but is not possessed---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茶花

濃茶  沒金杯
冬寒   醇清
點點滴滴
卻步躲入孤單

花開   花謝
一夕之間
一步之遙
一生之苦


落花 無流水
春風 恣意
來來去去
凡人也盡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