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2017內蒙古之行學習筆記(9): 輯古算經的印刷術討論

之前已討論這三本書的印刷,請參考: http://2013etude.blogspot.tw/2017/09/20173.html

只是關於《輯古算經》的印刷模式一直未定,張之傑老師和陳大川老師提供很多專業分析,除了透過FB討論,今天(2017.09.16)大川老師到我們學會的例會演講,還專程帶《中國古代印刷史圖冊》一書給我們參考。

     如同之傑老師一開始懷疑此書與鉛板印刷不完全相同;但又不像雕版。經過大川老師詳盡說明,我們又比對清朝活字版印刷技術,得出結論是:《輯古算經》可能是木製活字版。
***比較可惜的是我們當時只拍一頁,所以資料不夠完備。








清乾隆年間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從書》書頁

____
維基百科的介紹



《緝古算經》,原名《緝古算術》,初唐數學家王孝通著於武德九年〔626年〕前。後被列入算經十書,改名為《緝古算經》。[1]

《緝古算經》一書在中國數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王孝通在書中將幾何問題代數化,在世界上首次系統地創立三次多項式方程,對代數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王孝通在此書中建立 25個三次方程,其中自第二問至第十八問中的23個三次方程有如下形式.....



《緝古算經》在唐代就有抄本,宋元豐七年(1084年)有秘書監趙彥若等校定刊本,但到明代,刊本幾乎遺失,僅存章丘李開先所藏一部南宋刊本。清代毛晉獲得《緝古算經》,影抄傳世。《緝古算經》影抄本後歸常熟毛扆汲古閣收藏;清乾隆年間孔繼涵得毛扆汲古閣所藏宋元豐七年《緝古算經》影抄本和其他算書六種,連同戴東原從永樂大典中編輯出的《海島算經》等書合為十部,一同刻印刊行;孔繼涵所刻《緝古算經》,世稱為微波謝本。同時《四庫全書》又收入吏部侍郎王傑所藏《緝古算經》的毛晉影抄本。微波謝本後佚,影抄本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中期,研究《緝古算經》之風盛行,先後有李潢《緝古算經考注》二卷,張敦仁《緝古算經細草》一卷,陳杰《緝古算經細草》一卷,《緝古算經注》二卷,《緝古算經音義》一卷,及按微波謝本抄錄的《緝古算經經文》一卷;揭廷鏘《緝古算經考注圖草》一卷。

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錢寶琮校點多《算經十書》,其中包括《緝古算經》[5]

1998你 郭書春 校點 《緝古算經》 《算經十書》 卷2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2017內蒙古之行學習筆記(8): 千古馬頌與汗血馬

這次內蒙古之行,幾乎沒到任何著名的景點;倒是有不少「巧遇」。我們住的飯店附近一邊是呼和浩特市政府,一邊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所以遠離「市井」。
     因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70周年慶,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組織的中國首創大型馬文化全景式綜藝演出《千古馬頌》推介會暨票務啟動儀式在呼和浩特市烏力格爾藝術宮舉辦。我們坐在VIP區,票價680人民幣。
    演出精彩,舞台效果極佳,但最吸引我的是,最後介紹馬匹,原來這就是鼎鼎有名的汗血馬。花了不少時間探究Achilles的馬吃的是不是苜蓿,延伸閱讀與整理汗血馬、苜蓿和中國文學中的苜蓿....,我戲稱這是我的「苜蓿人生」,總算,我的論文今年出爐了:

〈荷馬史詩與中國文學中的苜蓿—比較古代東西方植物〉《長庚人文社會學報》Chang Gu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0.1 (April 2017): 43-70



論文出刊不久,我又有此機緣親眼近距離看見汗血馬,實在開心不已!! 之前重點放在苜蓿,看來我也想再多認識汗血馬。






烏力格爾藝術宮







英文版的維基百科

Ferghana horse




中文版
汗血馬,又名汗血寶馬、大宛馬、天馬,是中國漢朝時,西域大宛出產的一種良駒,山地馬種、抗疲勞,堅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目前汗血寶馬在中國已經絕跡,在土庫曼斯坦境內也只有3000匹左右,屬於該國國寶,並被繪製在土庫曼國徽中央

Akhal-teke stallion Dagat-Geli, g.buckskin, 2007 (Gaigysyz-Dargi)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2017內蒙古之行學習筆記(7): 英國傳教士傅蘭雅與《畫器須知》

2017年9月2日上午參訪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樓梯間的黑板先歡迎我們!

這個門面意義非凡! 蒙古文我是完全看不懂,似乎不懂的文字就有謎樣神聖的意義。「揆古察今,志在所專」,十足展現此研究所的精神!


英國傳教士傅蘭雅,為傳遞西學撰寫不少基礎科學書籍,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收藏八本善本書,裝在一盒。所長大方介紹這套書,還讓我們拍照留念。

起初我以為《畫器須知》內容談的是繪畫工具,沒想到談的是幾何學的工具。古典數學只能用圓規和尺作圖,那是多麼美妙的理想!



這本《畫器須知》是光緒14年(西元1888)版本,代欽教授還幫我按著書頁拍照。科學技術史研究院的教授們都是愛書人,而且樂於分享!






_______________


圖:傅蘭雅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翻譯家和科普工作者。
但一開始,他也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一個如此偉大的人,他只是嚮往中國而來到中國罷了。
傅蘭雅出生在英國肯特群海斯鎮的一個窮苦牧師家庭。
他很早便加入聖公會,又因為貧困的家境,他從小便發奮學習、努力向上。

一段文字分享:

出處,黃開發《文學之用: 從啟蒙到革命》頁42




以下維基百科資料:
  • 1839年:出生於英國肯特郡海斯城(Hythe, Kent)
  • 1861年:在香港聖保羅書院校長
  • 1863年:在北京同文館英文教習。
  • 1865年:在上海英華學塾教書。
  • 1868年:脫離教會。江南製造局翻譯館開館,傅蘭雅為首席口譯人。他在那裏專譯自然科學、技術書籍。
  • 1874年:在上海參與創辦格致書院,為西董之一。
  • 1876年:編輯《格致彙編》期刊,任主編,該刊是中國首份科普期刊。
  • 1885年:在上海辦格致書室,是中國首間科技書店。
  • 1895年:舉辦小說競賽。他在《申報》、《萬國公報》和《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s)上的廣告強調了參加的小說要顯示鴉片時文纏足的禍害,可見傅蘭雅所推崇的是寫實小說
  • 1896年:小說競賽結果公布,但那些小說沒有出版,不知所終。同年赴美,任加州大學首任中國語言與文化教授。但是他經常訪問中國。
  • 1911年:在上海創辦上海盲童學校。
  • 1914年:退休。
  • 1926年:在上海創辦傅蘭雅聾啞學校,1953年該校被人民政府接管,成為後來的上海市聾人中學
  • 1928年:逝世。

推薦閱讀:
傅蘭雅格致書室
http://www.xzbu.com/1/view-5986249.htm



《那些活躍在近代中國的西洋傳教士》作者:鄭連根


《十九世紀以來的中英相遇----戰爭、貿易、科學與管治》作者:王賡武


________________
以下文字摘錄: http://showwe.tw/books/choice.aspx?c=148

西學的窗口:傅蘭雅

人生在世,往往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對傳教士來說亦是如此。
最初來華之時,身為英國聖公會傳教士的傅蘭雅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日後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定位是大名鼎鼎的翻譯家和科普工作者,而非傳教士。
傅蘭雅(1839-1928),出生在英國蘇格蘭肯特郡海斯鎮的一個窮苦牧師家庭,受家庭影響,很早就加入聖公會。貧困的家境使他從小養成了發奮學習、努力向上的性格。他自幼就對中國感興趣,很早就萌生來華工作的願望。為此,他母親經常在家給他煮米飯吃,為的就是讓他能適應將來在中國的生活。因家庭貧困,傅蘭雅還曾在酒廠當過學徒,後因得到政府助學金才就讀於倫敦海布萊師範學院。 
1861年,大學畢業的傅蘭雅接受香港聖保羅書院的邀請,到達香港,任聖保羅書院校長,這時他才22歲。因此,這位傳教士的早年經歷完全可以用人們所熟知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來概括。

受邀到同文館教授外文

在聖保羅書院當了兩年校長之後,傅蘭雅接受了清政府的邀請,前往北京出任同文館的外文總教習。同文館是清政府設立的培養譯員的洋務學堂和從事翻譯出版的機構。1860年,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處理「洋務」。在與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洋務派官員深感缺乏翻譯人才。於是,1862年,主持洋務運動的恭親王奕訢奏請設立同文館。同文館成立後,包爾騰任首任外文總教習,包爾騰卸任之後,傅蘭雅出任此職,此後,著名傳教士丁韙良也曾擔任同文館總教習,並歷時25年之久。
同文館隸屬總理事務衙門,官辦色彩濃厚,且初期人數較少,學生又都是滿族官宦子弟,他們學習外語的熱情並不太高。這樣的狀況讓傅蘭雅感到有點無奈。兩年之後,他辭去了同文館外文總教習一職,轉任上海英華書院校長。上海英華書院是外國人辦的,招生對象是中國商界子弟,學生要交學費,學校能自養。這樣的學校顯然對傅蘭雅更有吸引力。
但是,煩心事依然存在。英華書院董事會成員多是基督教信徒,他們向傅蘭雅施加壓力,要他向學生灌輸基督教,這讓傅蘭雅感覺不爽。傅蘭雅本人雖然是虔誠的基督徒,但他信奉宗教自由的原則,不願意對還未成年的中國學生進行強迫性的宗教教育,同時,這所學校在招生廣告中也沒有說明學生必須接受基督教教育。如果在學生入學後增加基督教課程,那就有欺瞞之嫌。傅蘭雅不願意幹這樣的事,跟學校董事會的關係搞得挺僵。學校董事會指責傅蘭雅太「世俗化」,並逐步剝奪他的行政權。於是,在1868年5月,傅蘭雅憤然辭職,離開了英華書院。

江南織造局翻譯時期

還沒有辭去上海英華書院校長一職之前,傅蘭雅就得到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的邀請,希望他出任翻譯館的翻譯。從英華書院辭職之後,傅蘭雅順理成章地「跳槽」到了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出任譯員。
江南製造局是洋務派創建的中國第一家近代化機械製造企業,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洋務派當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發展軍事工業,以便迎頭趕上西方的「堅船利炮」。江南製造局成立後,除了向西方購買必要的機械設備,還要翻譯西方的科技、工程書籍。1867年,曾國藩派他的幕僚徐壽、華衡芳等負責相關的翻譯工作,當時的中國極端缺乏翻譯人才,所以只好請在中國的外國人幫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認識了傅蘭雅,遂想邀請他做專門的譯員。為了留住人才,江南製造局付給傅蘭雅高達800兩白銀的年薪,這個薪水在當時足讓人過上富足的生活。
當時,翻譯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剛剛引入中國,譯書多採取「口譯筆述」的原始形式。即翻譯著作時須精通外語和精通中文的兩個人合作,先由外文譯員閱讀一遍,讀過之後按原意逐句讀出漢語,由中文譯員記錄。之後,再由兩人按照中國文法修改記錄稿,最後形成定稿。對於這種翻譯西方書籍的方法,傅蘭雅在《江南製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中寫道:「至於館內譯書之法,必將所欲譯者,西人先熟覽胸中,而書理已明,則與華士同譯。乃以西書之義,逐句讀成華語,華士以筆述之。若有難言之處,則與華士斟酌何法可明。若華士有不明處,則講明之。譯後,華士將初稿改正潤色,令合於中國文法。有書要出,華士與西人核對……既脫稿,則付梓刻版。」與傅蘭雅合作過的中國數學家華衡芳在《代數術》一書的序言中說:「傅君口述之,余筆記之,一日數千言,不厭其艱苦,凡兩月而脫稿,繕寫付梓,經手告成。」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採用這樣的翻譯方式,為近代中國引進了一大批西方的應用技術和自然科學新成果,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對中國思想界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譚嗣同讀了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譯著後,大有感慨地說:「天地以日新,生物無一時不新也。今日之神奇,明日即以腐臭,奈何自以為有得,而不思猛進乎?」康有為在1882年訪問上海,購買了一批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譯著,他回廣東研讀後覺得眼界大開,立志要在中國推動「維新」事業。

奠定中文翻譯基礎

在江南製造局的譯員中,傅蘭雅最有名,他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任職長達28年,期間與人合譯的西方書籍多達129部,內容涉及物理、數學、化學、軍工、礦物、冶金、醫學、地質、氣象、植物、法律、解剖和政治經濟學等各個方面。他由此成為近代翻譯西書第一人、當之無愧的翻譯家。因為翻譯工作出色,清政府授予傅蘭雅三品官銜。
在翻譯西方科技書籍的過程中,最難翻譯的就是科技名詞。傅蘭雅和他的中國夥伴多次討論,最後定下了兩條原則:其一,中文已有之名,只要合用就沿用;中文沒有之名,則採用音譯,通過在原有中國漢字上加偏旁來解決,如化學元素鎂、砷、矽等就是這樣造出來的。中國科學技術上的專用名詞,很多都是傅蘭雅和他的中國夥伴反覆討論之後敲定的,他們為此還特地編撰了好幾部中英文對照的科技詞彙工具書。
傅蘭雅來華之後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洋務派創辦的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工作。洋務運動雖力推西學,但無奈國家封閉已久,國人頭腦很難一下子轉過來。洋務運動失敗之後,傅蘭雅稱他在中國的經歷為「南柯一夢」。於是,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工作了28年之後,傅蘭雅接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聘請,出任該校東方語言文學教授,於1896年從中國啟程奔赴美國。
當然,傅蘭雅不會忘記中國。1901年,中國北洋大學派出9名學生赴美留學,特聘傅蘭雅為這批留學生的監督。此外,傅蘭雅還受美國教育部委託,在1909年用英文編寫了一本《接納中國留學生留學美國章程》,內容包括美國的大學制度、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留學狀況、對中國留美學生的建議和忠告等。

2017內蒙古之行學習筆記(6): 代欽教授與王國維全集

感謝邱姐安排我們2017年9月2日上午參訪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
到了他們的「基地」時,我們先參觀代欽教授的研究室,代欽教授藏書豐富,進了他的研究室,除了一堆堆的〝古書〞,我看到這套王國維全集,驚叫一聲,代欽教授馬上找出他珍藏的《心理學》,是王國維早期在江蘇師範學堂授課講義!此外,代欽教授看我喜歡王國維,跟我介紹他寫的相關論文(如下:
〈王國維到陳建功—中國數學教育研究50年之回顧與反思 〉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25399-1-1.html),專論王國維的教育理念等等。
 因為要趕飛機返台,我們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逗留不久,在短短的相處時光,代欽教授還跟我介紹好幾套他的藏書,還有他在日本東京、京都、大阪等地的「古書店」找書買書的經驗(因為我發現他有幾套書是日本買到的,還有我個人去京都逛過「古書店」,我也分享我逛古書店心得)、我們倆還聊康熙皇帝學數學、還有席慕蓉的詩。坦白說,我當時實在太興奮,跟代欽教授一直聊藏書、買書.... 等等,好像久逢故人,天南地北聊不停,渾然不知站在我面前的教授不僅是「國寶」,應該是世界級的專家!回來查一下代欽教授的著作與目錄,真是羞愧,我當時是有眼不識泰山!
   仔細看這張照片,這套王國維全集前面有一個獎盃,「十大藏書家」!






代欽教授的介紹 http://edu.imnu.edu.cn/n275c47.jsp
主要研究项目
1.中国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
2.蒙古族科技文化史研究 
3.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 
4.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整理研究(1902-1949 
5.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思想演变研究
6.中小学教材难易程度国际比较研究 
7.日本文部科学省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ents on Influence of Teachers’ Views about Education on Mathematics Lessons at Primary Schoos.2004-2006,No. 16402045.负责中国部分。

发表的论文主要有
(一)独立完成
1.王国维到陈建功——中国数学教育研究50年的回顾与反思(上),《数学通报》(核心),2008(3);
2.王国维到陈建功——中国数学教育研究50年的回顾与反思(下),《数学通报》(核心),2008(4);
3.数学教育研究需要实践——钟善基教授访谈录,《数学教育学报》(核心),2008(2);
4.纪念波利亚《怎样解题》中文版60周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5);
5.陈建功数学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数学通报》(核心),2010(10);
6.吴在渊的数学教育思想,《数学通报》(核心),2010(3);
7.对日本精英教育的怀旧及其借鉴作用——日本数学家藤田宏教授访谈录,《数学教育学报》(2)(核心),2010;
8.杨辉の思想と数学教育におけるその意義について,日本《数学教育研究》第30号,2002;
9.儒家思想の,中国伝統的な数学に及ぼした影響,日本《数学教育学会誌》秋季刊,2001;
10.劉徽の数理哲学思想について,日本《数学教育学会誌》2001年第3、4期,2002;
11.建部賢弘の数学思想方法について,日本《数学教育研究》第31号(日本),2001;
12.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1951——1966,《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第10期,2004;
13.中国数学教育研究进展——历史性考察之一,日本《数学教育研究》,第34号,2004;
14.中国数学教育研究进展——历史性考察之二,日本《数学教育研究》,第35号,2005;
15.王国维与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5);
16.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态,《数学教育学报》(核心),2006(4);
17.中国数学教育史研究进展70年之回顾与反思,《数学教育学报》(核心),2007(3);
18.日本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数学通报》(核心),2007(2);
19.小平邦彦的数学教育思想——兼论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的争论,《数学通报》(核心)2007(6);
20.The report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China/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ents on Influence of Teachers’ Views about Education on Mathematics Lessons at Primary Schoos.2004-2006,No. 16402045.2007年研究成果报告,2006;
21.curriculum report/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Focusing on Pupils’ Learning Achievement.2004-2006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B)(2),NO.16402046.2007年研究成果报告,2006;
22.试论数学美及其教育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一期,1992;
23.健康的个性与数学教育的相互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三期,1992;
24.论日本信息教育改革及其意义,《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1998;
25.论数学建模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三期,1998;
26.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数学教育学报》(核心)第四期,2000;
27.“中日数学教育研究会2007”纪要,《数学通报》(核心)第一期,2008;
28.抽屉原则及其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文版)第一期,1988;
29.数学教育中培养健康个性的意义,日本《数学教育研究》1996年刊,1996;
30.中国の清末の数学教育と日本からの影響について,(日本)《数学教育研究》,1997年刊,1997;
31.清末数学教育,《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一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1997;
32.民国初年的数学教育,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一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1997;
33.横向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文版),1997;
34.日本信息教育改革——以计算机的教育利用的发展为中心,《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二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1998;
35.论初等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第五期,1998;
36.再论数学美的教育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文版),1999;
37.近代数学教学法发展概述,《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三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1999;
38.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珠算教育,《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三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1999;
39.中国90年代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变迁及其意义,《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三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1999;
40.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横地清文库第六届国际讨论会”之感想,《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四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2000;
41.中国数学教育史纲,《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四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2000;
42.林鹤一的数学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四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2000;
43.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数学改革,《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四卷,ハンカイ株式会社,2000;
44.中国近代数学教学法概述,《中日近现代数学教育史》第三卷,日本大阪出版,2000;
45.我国近代数学教学法发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0(2);
46.Developing Trends of Chinese Mathematical Education at the begin 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Moder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Japan and China, (Volume V),Ltd, 2001. Hankai Shuppan Insatsu Co。2002;
47.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hematics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11月
20日—24日),2009,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Printed at Hankai Shuppan Insatsu,
2009;
48.中国中学数学函数概念百年演变考,《数学通报》;2011(7)(核心);
49.中日数学教育研究交流的回顾与展望,《数学通报》;2011(11);
50.清末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华读书报》2012年6月8日;
51.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和发展之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对张奠宙先生的访谈录,《数学教育学报》2012(2);
52.释备课,《数学通报》2012(4);
53.多元文化形态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对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一些思考,《数学教育学报》,2013(2);
54.释数学文化,《数学通报》,2013(4);
55.作为文化和思想的美术史——读《视觉草原——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美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二)第二作者
1.藤泽利喜太郎及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学报》(核心),2009,18(3);
2.西南联大数学系课程设置与学籍管理特色,《数学教育学报》(核心),2010,19(3);
3.代数教科书中的“因式分解”沿革研究,《数学教育学报》(核心),2011,20(2);
4.融入还是包容——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数学文化”的思考,《数学教育学报》(核心),2011,20(5);
5.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历史的研究——以1951年至1966年的《数学通报》为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6.中学数学教师备课的优化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7.民国时期中学混合数学教学法发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7(11);
8.试论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9.初等数学中的“悖论”及其教育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10.小仓金之助的数学教育思想——以《算学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9(9);
11.“教科书”词源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12.现行日本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非常规阅读思考内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13.苏格拉底“产婆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14.数学归纳法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15.反证法在平面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16.立体几何中折叠图形直观图作法的教学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
17.反思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弗赖登塔尔的学习水平理论为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
18.中日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指数函数”内容的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19.高中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20.“穿针引线法”在高中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21.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分类讨论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22.《中等算学月刊》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
23.反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
24.民国时期微积分教科书研究——以熊庆来的《高等算学分析》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2(5);
25.中国高等教育之研究——以微积分教科书(1904-1949)为视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26.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27.清末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28.汤川秀树创造性思维理论的教育思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7);
29.略论俞子夷“珠联合笔”教学实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
30.《科学》杂志中的数学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2(7);
31.上野清数学教科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32.约瑟夫·雷伊《美国小学数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33.《科学》杂志中的数学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34.韦特海默的思想在初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35.福井谦一的科学教育思想——以《学问的创造》为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36.清末新学制下的《最新中学教科书三角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
37.温德华士数学教科书在中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
38.民国时期的《初级混合数学》教科书,《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

出版专著与教材
在商务印书馆、上海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等出版专著6部。被约稿在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主编的《数学与人文》上撰文一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一部被翻译成英文在新加坡出版)。主编大学教材3部。
1.《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译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
2.《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数学》,专著,商务印书馆,2003;
3.《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4.《东西数学物语》,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合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6.《数学教学论》,专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初等几何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数学教育史—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数学教育》,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介》,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陈建功的数学教育艺术和思想》,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丘成桐主编《数学与求学》,2012;
12.《中国数学史大系·明末到清中期卷》,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Tradition and Reality/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GALE ASIA CENGAGE Learning(新加坡),2013.

学术会议报告和讲座
自2006年以来,近30次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京都教育大学、日本佛教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单位邀请作专题学术讲座。
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主要有:
1.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福建;
2.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长春;
3.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2009年,北京;
4.教育部高等学校2009年数学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暨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2009年,重庆;
5.第七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呼和浩特;
6.中国数学会基础教育委员会2011数学教育国际论坛,2011年,北京;
7.第四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数学史学会学术年会,2011年,上海;
8.《数学教育学报》第二届副董事长、副主编(扩大)会议,2011年,广东;
9.第二届全国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2011年,呼和浩特;
10.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1年年会,呼和浩特;
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2 Mathematics Education Between Japan and China,2012,JAPAN
12.第14届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2年国际学术年会,桂林;
13.《数学教育学报》第十二届董事、编委(扩大)会议,2012年,西安;
14.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双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2012年,呼和浩特;
15.“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学术研讨会,2013年,上海。
学术讲座主要有:
1.  日本数学教育研究形态。北京师范大学,2008.6
2.  日本数学教育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7.11
3.  学术研究思想方法。天津师范大学,2008.9
4.  多元文化形态下的数学教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
5.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数学教科书演变概述,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6.  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1
7.  数学美学的教育价值。西北师范大学,2012.12
8.  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问题,西南大学,2008.11
9.  释备课,北京师范大学,2012.4
10. 王国维到陈建功——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研究史,北京师范大学,2007.5
11. 日本中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概况,内蒙古民族大学,2008.10
12. 指导研究生的艺术,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5
13. 日本数学教育形态,赤峰学院,2007.11
14. 数学美学思想方法,呼伦贝尔学院,2008.12
15. 日本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呼伦贝尔学院,2008.12
16. 日本数学教学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2.5
17. 数学文化——数学美,河套大学,2012.5
18. 如何指导学生做研究,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1.9
19. 数学建模教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合作市),2009.6


获奖情况
1.1998年被选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三五工程”优秀青年教师;
2.1998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3.1998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4.2004年,被选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5.2005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科研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
6.2006年,主编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中学数学教学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六届优秀蒙文教材二等奖;
7.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届教育硕士研究生优秀教师”;
8.2008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9.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
10.2010年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11.2011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高校“教学名师”;
12.2012年,专著 《数学教育史—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数学教育》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二等奖;
13.2012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社会兼职
1.  内蒙古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数学学科特聘首席专家;
2.日本广岛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
3.2008年—2009年,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高教所常务副所长;
4.担任《数学教育学报》(国家核心期刊)编委;
5.《数学通报》(国家核心期刊)编委;
6.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7.全国数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推薦閱讀

〈王國維到陳建功—中國數學教育研究50年之回顧與反思 〉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25399-1-1.html

王國維全集: http://proj3.sinica.edu.tw/~kenntnis/main5-1-8.html 

2017內蒙古之行學習筆記(5): 傅蘭雅翻譯的重學須知


2017年9月2日上午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圖書室看到不少珍貴的藏書,傅蘭雅翻譯一系列「西學」叢書(善本書),特別有意思。

這本《重學須知》是光緒15年(西元1889)版本,重學,現在物理課本翻譯成力學,看這些圖示,想起我中學時代學的物理;此外,傅蘭雅傳教士來自英國,1889年左右,也就是虛構的大偵探福爾摩斯隆重登場的年代,那時的國際舞台、外交情勢、經濟條件成就這些書籍的印刷與流傳!







另一版本(數位化,網路資料)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
東京都立日比谷圖書室


推薦閱讀:
〈西學東漸:晚清出版特性與近代華文思維模式形成〉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1/21-08.htm


格致叢書書單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record=data/FATORITSU/taggedSaneto/039019.dat&back=6

潘吉星。《中外科學之交流》。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


維基百科資料:

傅蘭雅(John Fryer,1839年8月6日-1928年7月2日),英國人,長期在江南製造局翻譯
其理想在《江南製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清楚寫出: 「惟冀中國能廣興格致,至中西一轍爾。故平生專習此業而不他及。」他一生翻譯了大量科學技術書籍,以及一些社會科學著作,為科學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839年:出生於英國肯特郡海斯城(Hythe, Kent)1861年:在香港聖保羅書院校長1863年:在北京同文館英文教習。1865年:在上海英華學塾教書。1868年:脫離教會。江南製造局翻譯館開館,傅蘭雅為首席口譯人。他在那裏專譯自然科學、技術書籍。1874年:在上海參與創辦格致書院,為西董之一。1876年:編輯《格致彙編》期刊,任主編,該刊是中國首份科普期刊。1885年:在上海辦格致書室,是中國首間科技書店。1895年:舉辦小說競賽。他在《申報》、《萬國公報》和《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s)上的廣告強調了參加的小說要顯示鴉片時文纏足的禍害,可見傅蘭雅所推崇的是寫實小說1896年:小說競賽結果公布,但那些小說沒有出版,不知所終。同年赴美,任加州大學首任中國語言與文化教授。但是他經常訪問中國。1911年:在上海創辦上海盲童學校。1914年:退休。1926年:在上海創辦傅蘭雅聾啞學校,1953年該校被人民政府接管,成為後來的上海市聾人中學1928年:逝世。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2017內蒙古之行學習筆記(4): 二輪車

這次在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也有看到"二輪車"兩款,有一種有車蓋,一種沒有。
**後來在返程遊覽車上,歐陽又新教授跟我解釋古代車子的Configuration,可惜我聽懂一點而已。








推薦閱讀教授的論文
歐陽又新, "千秋不朽匠心-探索鐵族雙金屬文明之泉源。" , 鍛造,14(4):13-27,民國94年, 2005年
之前寫的荷馬史詩筆記提到: "古代的馬車大多是兩輪,四輪馬車可是史詩年代的高檔車喔! Honda也以Odyssey命名一款車。"
_____________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简介
内蒙古大学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民族博物馆”于2004年8月建成并对外开放。该博物馆以“收藏、保护、展示蒙古民族优秀物质文化遗产,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宗旨,多角度、多层面反映蒙古民族历史文化。
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以全面、系统地收藏并展出蒙古族民俗实物为自己的办馆特色。展览内容涉及到蒙古族政治、经济、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科研、教学及艺术鉴赏价值。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现代化,古老的民俗实物从我们生活中悄然消失的今天,显得更为珍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民俗实物,展示着马背民族昨天生产、生活的历史画面,为参观者诉说大草原往日的传奇故事。
民族博物馆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地。同时也是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场所,常年向社会免费开放,是外界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窗口。博物馆成立以来,以其独特的展览内容和布展风格得到参观者的普遍好评。特别是2006年3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介绍本馆藏品“元代八思巴蒙古语圣旨金牌”的专题片“发现圣旨金牌”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博物馆共三层。一层展厅“毡乡情”,展出传统蒙古包和勒勒车为主的大型生产、生活用具,展现普通牧户人家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草原风光背景墙与展品相互呼应,人们在这里可以领略大草原往日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自然美景。
二层展厅“马背颂” 是本馆的主展厅。展厅内的“大蒙古帝国图”,注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在马背上驰骋天下,率领蒙古大军,征战东西南北,建立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帝国之主要战争时间和进军路线,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十三世纪大蒙古帝国的辽阔疆域。二层展厅展览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祖遗存。展出“元代八思巴蒙古语圣旨金牌”、“元代金带饰”、“元代交钞”等珍贵历史文物。
第二部分:鞍马饰具。展出马鞍、马嚼子、马笼头、马绊、马鞭等。
第三部分:生产工具。展出畜牧业生产工具、狩猎工具、银匠工具等。
第四部分:生活器用。展出制作奶食品用具、炊具、餐具、茶具、酒具、烟具、蒙古刀等。
第五部分:衣着服饰。展出蒙古族不同地区的服饰以及女红用具、洗漱用具、灯具、锁具等。
第六部分:文化娱乐。展出赛马名次牌、摔跤服、弓箭、古筝、马头琴、四胡以及蒙古象棋等。
第七部分:医疗卫生。展出蒙医药典、药包、药勺、熬药锅、放血针等。
第八部分:宗教文化。展出萨满法服、萨满教法器;佛像、经卷、香炉、五佛冠、法号、海螺等佛教用具。
本馆三层的“机动展厅”承办校内外各类临时展览。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内蒙古大学院内(文体馆南)
开放时间:上午08:30 - 11:30 下午14:30 - 17:30 (团体参观请先预约)
联系人:贺其叶勒图 青斯琴
__________________
循貫亞古輪科技文明軌跡為輥壓工具尋根
Tracing Trans-Asia Ancient Wheels Technology Civilization for the Genesis of Rolling Tools
 歐陽又新
Yew Shing Ouyang

    
從工程科技考古之角度,依材料-設計-製造三位一體之原則回顧自北歐到中國間重要之古輪遺藏文獻,並經由界限法強化統合趨勢之鑑別,本研究顯示類輪之石、陶土與木質之圓盤型之迴旋工具在公元前4000-3500年即存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烏魯克即出現了木製四輪戰車。野驢拉之騎坐式輕形戰車在公元前2500年出現於西亞。屬此同時期而結構設計先進之外高加索大木輪蓬車在亞美尼亞境內出土。屬於公元前1800年左右,車輻數達10,直徑達一米而技術來源不明之雙馬拉木輪車在烏拉山東麓南端出土。屬於公元前1300年左右,車輻數達12,兼具埃及、西亞及外高加索技術色彩之先進木車輪在蘇沙神廟遺址出土。同屬此時期,但是具有最多車輻數(達20)之曠古發明係在安陽之車馬坑出土。依據甲古文及圖騰史推斷,古中國在公元前2500年即應發明了車輪。其獨特之設計風格至秦始皇時(公元220年)發揚至極。據上述發展史評斷,巴格達與科墟之皇墓出土,屬於公元前2750年的滾柱印章應代表手動式輥壓工具之始組;過盈配合以及磨擦對等迴轉元件設計觀念普遍應用則遠早於公元前3000年。古輪科技文明發展非常緩慢,但是多中心的。探索這類課題,時空演變之動態特性在我們建構次位能流之統合模型中應予強調。

關鍵字:輥壓工具、輪、材料-設計-製造三位一體、次位能流、柱形印章、工程考古

Abstract
    By virtual of materials-design-manufacturing triad based on prospect of engineering archeology, the paper offers critical review on notable artifacts of ancient wheels unearthed from territory extendial from Nordic countries toChina.  Result of integrated trend assessment augmented by bounding method confirms that wheel-like whirl discs made of stone, earthen and wooden materials existed by 4000-3500 BCE.  War wagon designed with four solid wooden wheels emerged around 3000 BCE in Urük.  Primitive onager-drown straddle carts emerged around 2500 BCE.  Contemporaneously, Trans-Caucasian hooded wagon with large wooden wheels exhibiting advanced structure design unearthed in currentArmenia.  Around 1800 BCE, two horse-drawn chariots having wooden wheels up to ten radial spokes were discovered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southern Urals, whereas its technology source is still a myth. By c1300 BCE, sophisticated wooden wheel of twelve spokes exhibiting mixed attributes ofEgypt, West Asia and Trans-Caucasus appeared inSusa.  However, the unprecedented high number of radial spokes (twenty) only appeared in An-Yang at this time.  Citing Jia-Gu Uăn and totemic history, we maintain that Chinese carts with solid wooden wheels could be invented as early as 2500 BCE.  Her unique design doctrine remained largely indigenous and reached unprecedented splendor during the Chin (Qin) dynasty of c220 BCE.  In the passing, cylindrical seals ofBaghdadandKishin ancientIraqbelonged to 2750 BCE should duly represent the genesis of manual rolling tools, whereas concepts of interference fit and friction pair for rolling element design had been exercised long before 3000 BCE.  Therefore, Trans-Asia wheels technology civilization emerged slowly from multiple centers can be confirmed.  Dynamic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treated as a salient attribute in our unified pseudo-potential flow model for embarking on this class of problem.

Keyword: Rolling Tools, Wheels, Materials-Design-Manufacturing Triad, Pseudo-Potential flow , Cylindrical Seal, Engineering arc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