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2017內蒙古之行學習筆記(3): 雕版、鉛版、石印


感謝邱姐帶我到內蒙古,讓我有機會大開眼界,學習不少。


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圖書室藏書看到不少珍貴的藏書,可惜時間短促,先拍下照片。回來請益我們學會的專家,感謝陳大川老師、張之傑老師熱心指導,我陸續把他們的補充說明,筆記節錄。

張之傑老師補充

三種不同的印刷技術
請 張之傑 老師幫我們標示說明:
清末時石印、鉛字和銅版畫已傳到中國,書籍出現雕版、鉛版、石印並存的現象。三張書影,上圖(輯古算經)初步判定是雕版,下左(重學須知)為鉛版,下右(西學大成)為石印。重學須知之插圖為銅版畫。石印是將繕寫的書稿,以攝影技術投影到塗有藥膜的石版上,可以隨意放大或縮小。
補充(2): 圖上(輯古算經)放大後,以「下」字為指標,發現全都一模一樣,且邊緣整齊,故為鉛版。
[鉛版同一個字,都一模一樣。雕版同一個字,不會一模一樣。其次,雕版的字的邊緣,不會很整齊,鉛版則很整齊。]

FB的討論分享:

陳大川老師: 
我看到附圖算経上頁第三行下段中,有三個字比較大,有活字的可能,不一定為活字印刷版。判決活版,還要其他字是否有大小、歪斜不正、字距、行間,有正常的形象。這上下兩頁 中只此三字較大,有可能是雕刻後發現此三字有錯,搓掉後,另從其他廢板刻中各鋸一字刋入補救,一一據學者研究,這樣鋸廢木板字來補新板錯字,乃是廢明活字版印刷的起源。(文中,第三行,正常,錯。不正常,對。)

張之傑老師: 雕本是根據謄寫的底本刻的。同一人所寫的同一個字,可以很像,但不會一模一樣。我再次放大了看,發現右頁的本、深、除、廣、袤、上、下、尺等字,都一模一樣。可惜不能無限放大,否則就看得更真切了。




___ 今日聽大川老師演講,大川老師我們一本歷代印刷版本的書。再討論,結論是:輯古算經似為木活字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