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台灣博物館,好久不見

這次   我回來
找尋遠久之前的夢想

灰暗的天下
妳的光芒
點亮我前面的步履

相約 過去的未來
走  再走 往前走








內部富麗堂皇,建築本身比展覽更吸引人:






























外面的石頭,另一面貌:








http://www.ntm.gov.tw/tw/public/public.aspx?no=509

臺博館本館         總機:(02)2382-2566   館址:10046 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 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
臺博館土銀展示館   總機:(02)2314-2699   館址:10046 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臺博館斜對面)
臺博館南門園區    總機:(02)2397-3666   館址:10074 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臺博館行政大樓    總機:(02)2382-2699   地址:10047 臺北市中正區館前路71號5樓   傳真:(02) 2382-2684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散步與散步的回憶: 臺大醫院

散步,沒個方向,
漫遊,讓奇蹟自己出現,
來自腳下,來自天空雲端,來自未知。
一部相機,需要夠多記憶體,
散步的回憶就可以走出無垠的宇宙。


臺大醫院舊館,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文化資產類別
古蹟级別直轄市定古蹟種類醫院
歷史沿革臺大醫院原稱臺北病院,最初為木造建築,一九一二年現址開始建造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的醫院。至一九一六年大體完工,但有些病房隨著醫院事務發展陸續於一九二0年代才落成。臺大醫院是臺灣近代醫學史的核心,它的發展也象徵著醫學的進步。如今雖然在附近另建新館,但舊館仍然使用,繼續擔負其為民眾健康謀福的神聖任務。臺大醫院舊館規模宏大,平面大體採中軸對稱,經過中央穿廊可以串連各科門診及病房,當時為東亞最大的醫院之一,設計者為東京帝大出身的近藤十郎。入口大廳外觀華麗,使用希臘柱頭,每二根為一組。屋頂用三角形山頭及弧形山牆。而大廳內空間高敞,氣派非凡,確為臺灣近代洋式建築中之傑作。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略)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
1998/03/25公告文號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主旨公告指定「臺大醫院舊館」為本市市定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臺北市 中正區
地址或位置常德街1號
經度121.517181
緯度25.041417
主管機關
名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聯絡單位第二科
聯絡電話23362798#217、218
聯絡地址臺北市 信義區 市府路1號4樓西北區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名稱
管理人國立台灣大學
代表圖像
地籍圖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保存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台北市公園段三小段33地號
所有權屬
 關係公私有名稱
 建築所有人公有中華民國
 
創建年代日大正年間05年
創建年代(西元)西元 1916 年
竣工年代日大正年間
外觀特徵
臺大醫院原稱臺北病院,最初為木造建築,一九一二年現址開始建造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的醫院。至一九一六年大體完工,但有些病房隨著醫院事務發展陸續於一九二0年代才落成。臺大醫院是臺灣近代醫學史的核心,它的發展也象徵著醫學的進步。
室內特徵
(略)
使用情形
(略)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略)
附近景觀
建議可搭乘捷運淡水線至臺大醫院站下車,步行約5分鐘可到。

附近景觀有:臺北撫台街洋樓、臺北賓館、台北郵局、臺北第一高女、台北酒廠、臺北府城門-東門、 臺北府城門-南門 臺北府城門-北門、臺北府城門-小南門 臺北水道水源地、台北公會堂等。
土地使用狀況
(略)
構造
臺大醫院舊館規模宏大,平面大體採中軸對稱,經過中央穿廊可以串連各科門診及病房,當時為東亞最大的醫院之一,設計者為東京帝大出身的近藤十郎。入口大廳外觀華麗,使用希臘柱頭,每二根為一組。屋頂用三角形山頭及弧形山牆。而大廳內空間高敞,氣派非凡,確為臺灣近代洋式建築中之傑作。
材料
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
簡介
臺大醫院原稱臺北病院,最初為木造建築,一九一二年現址開始建造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的醫院。至一九一六年大體完工。
現狀
如今雖然在附近另建新館,但舊館仍然使用,繼續擔負其為民眾健康謀福的神聖任務。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建築風格
巴洛克風格




台大醫院原稱「台北病院」,建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最初為木造建築,是日據時代台灣第一座公立醫院。 目前的建築完工於大正五年(1916年),以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為主,為當時東亞最大的醫院之一。

這棟建築物的設計者為東京帝大畢業的近藤十郎。當時台灣總督府陸續引進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系畢業的年輕建築師, 如設計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台北水源地唧筒室(自來水博物館)的野村一郎;設計台中州廳、 台南地方法院、公賣局、台灣總督府(總統府)的森山松之助;設計台北高等法院、 台北公會堂(中山堂)的井手薰,都是出身於東京帝大。他們專精於歐洲當時流行的「歷史式樣」風格。

歐洲當時流行的建築風格,有一種「後文藝復興」的樣式,稱為「新古典主義」(Neo Classic), 又被稱為「矯飾主義」(Manneri sm),非常重視建築外觀的裝飾。而當時亦流行英國維多利亞鄉村風格, 喜用紅磚疊砌,日本的建築師亦深受這種風格的影響。台大醫院舊館是反映出這個時期建築美學的傑出作品。

台大醫院舊館樓高三層,以紅磚與洗石子相間砌成入口門廊有四組希臘式柱頭,每兩根為一組, 左右兩側則是三根柱,最外側柱子為方柱,使轉角顯得穩重堅固。柱頭則有雙螺旋造形,加上成串的葡萄裝飾, 顯得典雅精緻。大門兩旁的窗台上面有繁複的勳章水泥飾紋。屋頂兩側有方形衛塔,中間為三角形山牆。

台大醫院的大廳空間極高敞,泛黃的磁磚,充滿暖意。二樓有的拱形迴廊,長條的窗戶則透進陽光, 大廳極為明亮。不過畢竟這裡是醫院,非觀光場所,人潮雖多,但往來多形色匆匆,或面有憂色。我拿著相機東拍西照, 處境有些尷尬。




http://blog.xuite.net/e2202778/boaboa/43823173-%E8%BE%9B%E5%A4%B7

南門 (麗正門)


高中三年我們一群人常走這路去南昌路吃東西,但那時沿路也都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但大年初二,台北街頭格外冷清,一度,路上看不到車子與行人,瞬間挪出一點點古代氛圍。


臺北府城南門,正式名為麗正門、大南門,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為台北府城正門,規模為台北府城五個城門中最大者。當初人民皆習慣由此門進出。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依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南門的城樓,即樓閣的部份,由閩式碉堡城樓改建為中國華北宮殿式建築,僅城門基座保持原貌。城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1879年建立。城門位置位在公園路、南昌路與愛國西路等數條道路交會路口圓環上。北面為公園路,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相鄰,南面為南昌路,與專賣局相望。地下有台北捷運綠線小南門段。














以前的南門是這樣








台北的東門 (景福門)



從仁愛路出發,台北漫步一下午,再回到出發點,過馬路時,完全沒對焦,拍下景福門。回家看到這張相片,自己也嚇一大跳,這幾十年來,我第一次如此注視東門的光彩。

下面幾張是出發時拍下的照片,也是我平常眼中的東門。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306.html

◎景福門(國定古蹟)

景福門位於中山南路、凱達格蘭大道交叉路口,為台北城的古城門之一,於由位置居東,又稱「東門」。 石砌的基座,圓形的拱門,由石條砌成半圓拱的門洞,是當時台北城五座城門中,石砌工法最精緻的一座城門。

景福門的建築樣式與承恩門(北門)類似, 石砌的城座上方有厚實的磚牆,開窗少,重視防禦的功能,這反映出當時的時空背景。台北城的興建可追溯自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來台督導戰事的欽察大臣沈葆楨有感於台灣的國防地位日趨重要,於次年 (光緒元年)奏請台北設府,朝廷議可,於是開始規劃興築台北城。

光緒八年(1882年),台北城興工,光緒十年(1884年)完工,時值清法戰爭,當時北台灣為主戰場之一, 基隆及淡水均發生激烈戰事。

景福門的屋頂是屬於傳統的「歇山式」,質樸典雅,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門孔兩側加開方形窗洞, 以利於防禦。這種面貌只能從舊照片中才看得到。台灣光復後,由於各個城門逐漸老舊,政府為美化市容, 於是加以整建,當時僅有承恩門(北門)因位於計劃道路上,即將拆除,而未予改建,成為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城門。

景福門則從原先以防禦為主的碉堡型城門,被重修為宮殿式的建築,容貌已變。如今只剩城門台座、圓拱門、 門洞為當年的石材而已。逝者已矣,剩餘的部份仍然具歷史意義及價值,因此景福門終於被列入國定古蹟,予以保護。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忘與記


如永恆夢境
隨風飄灑
下一段
銀色月光

不過是短暫甦醒
背光拍攝
前一幕
杏林冷陽